法兰西共和国国徽有两个版本。传统上采用的是一枚黑、白两色的椭圆形纹徽。纹徽的中心图案是一支代表正义与权威的束棒,庄严地宣告法兰西共和国的自由、独立和主权。束棒两侧交叉着象征和平与胜利的橄榄和月桂枝叶,掩映着饰带上书写的法国大革命的口号:“自由、平等、博爱”。纹徽下悬挂着一枚光荣勋章,象征1789年法国大革命的光辉将永载史册,彪炳千秋。整个图案由带有古罗马军团勋章的绶带环饰。另一个版本是法国政府的标志:头像是玛丽安娜(法语:Marianne);上面的小写字是:自由;平等;博爱。下面的大写字是“法兰西共和国”。(注:长期以来,法国没有正式的国徽。根据1958年法国宪法,法国国徽暂定为法国的蓝、白、红三色国旗。而传统上则采用大革命时期的上述纹徽。传统上采用的徽号在1912年被采用于外交场合,并在1953年被用于呈交联合国。)(蓝白红三色旗、玛丽安娜、“自由、平等、博爱”、共和国:这些强有力的国家象征代表了政治意义上的法国和她的价值观(相应的,高卢雄鸡则代表了民族意义上的法国和她的历史、国土与文化)。1999年9月起,由左翼联盟(Gauche plurielle)组成的利昂内尔·若斯潘内阁在法国政府信息服务处(SIG)和各主要部门负责公共关系的官员的建议下,决定将以上这些形象整合成为一个全新的“标识”。作为各政府机关的统一形象标识,它会在相关的各种材料上出现,例如小册子、内部的和公开的出版物、宣传活动、信笺抬头、名片等等。中央政府率先带头开始使用这一新的形象标识,随后各部门(它们也可以同时使用自己原有的标识)、全国各大区及省份也相继效法。设计这一标识的首要目标是整合政府的公共关系。此外,推出这一标识也“为这个现在显得抽象、遥远、陈旧的政府提供了一个更易为人们所接受的形象,使其显得更加具体实在,符合法国人民对于政府的较高期望”。这一结论是在1999年1月由法国民意调查机构索福瑞通过大量的访问和调查得出的。他们得到的数据表明,法国人对于共和国的基本价值高度认同,他们也希望有一个公平、高效的政府,作为自由、平等、博爱原则的倡导者和维护者。)
法国,全称为法兰西共和国。法国位于欧洲西部,与比利时、卢森堡、瑞士、德国、意大利、西班牙、安道尔、摩纳哥接壤,西北隔拉芒什海峡与英国相望,濒临北海、英吉利海峡、大西洋和地中海四大海域,地中海上的科西嘉岛是法国最大岛屿。地势东南高西北低,平原占总面积的三分之二。主要山脉有阿尔卑斯山脉、比利牛斯山脉等。法意边境的勃朗峰海拔4810米,为欧洲最高峰。河流主要有卢瓦尔河(1010公里)、罗讷河(812公里)、塞纳河(776公里)。法国西部属海洋性温带阔叶林气候,南部属亚热带地中海式气候,中部和东部属大陆性气候。 法国国土面积为55.16万平方公里,全国分为大区、省和市镇。省下设专区和县,但不是行政区域。县是司法和选举单位。法国共有22个大区、96个省、4个海外省、4个海外领地、1个具有特殊地位的地方行政区。全国共有36679个市镇。 法国的22个大区是:阿尔萨斯、阿基坦、奥维尔涅、布尔高涅、布列塔尼、中部地区、香槟-阿登、科西嘉、弗朗什-贡岱、巴黎大区、朗克多克-鲁西翁、利姆赞、洛林、南比利牛斯、北加莱海峡、下诺曼底、上诺曼底、卢瓦尔地区、皮卡尔迪、布瓦图-夏朗德、普洛旺斯-阿尔卑斯-蓝色海岸、罗讷-阿尔贝斯。 公元前高卢人在此定居。公元前1世纪,罗马的高卢人总督恺撒占领了高卢全境,从此受罗马统治达500年之久。公元5世纪法兰克人征服高卢,建立法兰克王国。10世纪后,封建社会迅速发展。1337年英王觊觎法国王位,爆发“百年战争”。初期,法大片土地被英侵占,法王被俘,后法国人民进行反侵略战争,于1453年结束百年战争。15世纪末到16世纪初形成中央集权国家。 17世纪中叶,法国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。随着资产阶级力量的发展,1789年法国爆发大革命,废除君主制,并于1792年9月22日建立第一共和国。1799年11月9日(雾月18日),拿破仑·波拿巴夺取政权,1804年称帝,建立第一帝国。1848年2月爆发革命,建立第二共和国。1851年路易·波拿巴总统发动政变,翌年12月建立第二帝国。1870年在普法战争中战败后,于1871年9月成立第三共和国直到1940年6月法国贝当政府投降德国,至此第三共和国覆灭。第一次、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遭德国侵略。1944年6月宣布成立临时政府,1946年通过宪法,成立第四共和国。1958年9月通过新宪法,第五共和国成立,戴高乐、蓬皮杜、德斯坦、密特朗、希拉克、萨科齐先后出任总统。 国旗:法国国旗呈长方形,长与宽之比为3∶2。旗面由三个平行且相等的竖长方形构成,从左至右分别为蓝、白、红三色。法国国旗的来历有多种,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: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,巴黎国民自卫队就以蓝、白、红三色旗为队旗。白色居中,代表国王,象征国王的神圣地位;红、蓝两色分列两边,代表巴黎市民;同时这三色又象征法国王室和巴黎资产阶级联盟。又有说法认为三色旗曾是法国大革命的象征,分别代表自由、平等、博爱。 法国全国人口为6339.21万(截至2007年1月1日),包括400万外国侨民,其中200万人来自欧盟各国,移民人口达到490万,占全国总人口的8.1%。通用法语。居民中62%的人信奉天主教,6%信奉穆斯林,以及少数新教、犹太教、佛教、东正教徒,26%的人自称无宗教信仰。 法国经济发达,2006年国民生产总值为21537.46亿美元,位居世界第六,人均达到35377美元。主要工业部门有矿业、冶金、钢铁、汽车制造、造船等。核能、石油化工、海洋开发、航空和宇航等新兴工业部门近年来发展较快,在工业产值中所占比重不断提高。但工业中占主导地位的仍是传统的工业部门,其中钢铁、汽车、建筑为三大支柱。第三产业在法国经济中所占比重逐年上升。其中电信、信息、旅游服务和交通运输部门业务量增幅较大,服务业从业人员约占总劳动力的70%。 法国商业较为发达,创收最多的是食品销售。法国是欧盟最大的农业生产国,也是世界主要农副产品出口国。粮食产量占全欧洲粮食产量的三分之一,农产品出口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。法国是世界著名的旅游国,平均每年接待外国游客7000多万人次,超过本国人口。首都巴黎、地中海和大西洋沿岸的风景区及阿尔卑斯山区都是旅游胜地。法国一些著名的博物馆收藏着世界文化的宝贵遗产。法国也是世界贸易大国,其中葡萄酒享誉全球,酒类出口占世界出口的一半,此外法国时装、法国大餐、法国香水都在世界上闻名遐迩。 法国是一个文化发达的浪漫国度,在文艺复兴之后产生了一大批著名的文学家、作曲家、画家,如莫里哀、伏尔泰、卢梭、雨果等等,对世界产生了重大的影响。 趣闻 法国人喜爱奶酪,因此关于奶酪的各种不同的传说,也耳传口述,多少年保存了下来。 法国西北部的诺曼底,集中了法国最肥美土地的畜牧之乡,绿草青青,果实累累,即便冬天来临,仍旧满目青翠,牛羊无数。这里出产的无疑是法国奶酪的代表产品,在食品领域的声誉并不亚于时尚届的路易威登皮包和香奈尔时装。 卡门培尔奶酪在这个地区的历史由来已久,已经超过了两个世纪,曾经一直保持传统的手工工艺。传说,当时的一位农妇在1791年的法国大革命爆发后不久,在自己的农庄收容了一名逃亡的教士,获得了布里奶酪的配方。这名农妇在配方的基础上,融合了诺曼底当地的气候、风土条件,最后制作出卡门培尔(CAMEMBERT)奶酪,成为法国最为大众认可的奶酪。她将配方的秘密,传给了她的女儿。后来,一个叫Ridel的人主张用木盒子包装卡门培尔奶酪,以方便携带,因此出口到世界各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