国家名称:津巴布韦-津巴布韦共和国-Republic of Zimbabwe (ZIM)
国家首都: 哈拉雷
国家面积: 390,580平方公里
国家代码: ZWE
所在大洲: 非洲
法定语言: 英语
法定货币: 津巴布韦元
国际区号:+263
国家是政治地理学名词。从广义的角度,国家是指拥有共同的语言、文化、种族、领土、政府或者历史的社会群体。从狭义的角度,国家是一定范围内的人群所形成的共同体形式。
津巴布韦面积39万余平方公里,位于非洲东南部,是一个内陆国家,东邻莫桑比克,南接南非,西和西北与博茨瓦纳、赞比亚相连。大部分是高原地形,平均海拔1000余米,分高草原、中草原和低草原3种地形。东部伊尼扬加尼山海拔2592米,为全国最高点,主要河流有赞比西河和林波波河,分别为同赞比亚和南非的界河。
津巴布韦共和国国徽的主要图案是石头城。津巴布韦在绍纳语中是“石头城”的意思。津巴布韦人民把古老王国的标志、国家历史遗产的象征——石头城图案也融入国徽的设计中。在银白色石头城周围有辽阔丰美的草场;城堡上面蓝白相间的波浪条纹象征给津巴布韦带来生机、希望、繁荣的河流。在中央的盾徽上端,黄、绿相间的花环,分别代表矿业和农业;锄头与步枪的结合,便是军民的结合。盾徽两侧各有一头非洲羚羊,黑色斑纹代表津匹布韦各个民族。盾微底部的大地上,结满了麦穗、棉花、玉米,一片乐融融的丰收景象,讴歌世世代代的生存环境。国徽底部的白色饰带上写着津巴布韦格言:“团结、自由、工作”。
津巴布韦,全称为津巴布韦共和国,国土面积39万余平方公里。津巴布韦位于非洲东南部,是一个内陆国家。东邻莫桑比克,南接南非,西和西北与博茨瓦纳、赞比亚相连。大部分是高原地形,平均海拔1000余米。分高草原、中草原和低草原3种地形。东部伊尼扬加尼山海拔2592米,为全国最高点。主要河流有赞比西河和林波波河,分别为同赞比亚和南非的界河。热带草原气候,年均气温22℃,10月份温度最高,达32℃,7月份温度最低,约13~17℃。 全国分为8个省,下设55个区,14个市镇。8省名称为:西马绍纳兰、中马绍纳兰、东马绍纳兰、马尼卡、中部、马旬戈、北马塔贝莱兰、南马塔贝莱兰。 津巴布韦是烙着非洲历史强烈印记的南部非洲古国。公元1100年前后开始形成中央集权国家。13世纪卡伦加人建立莫诺莫塔帕王国,15世纪初王国达到鼎盛时期。1890年,津巴布韦沦为英国殖民地,1895年英国以殖民主义者罗得斯的名字命名为南罗得西亚。1923年英国政府接管该地,给予“自治领地”地位。1964年,南罗得西亚的史密斯白人政权把国名改称罗得西亚,并于1965年片面宣布“独立”,1970年改名为“罗得西亚共和国”。1979年5月改国名为“津巴布韦(罗得西亚)共和国”。由于国内外强烈反对,未获得国际承认。1980年4月18日独立,定国名为津巴布韦共和国。 国旗:呈横长方形,长与宽之比为2∶1。靠旗杆一侧为带黑边的白色等腰三角形,正中一颗红色五角星,星内有一只津巴布韦鸟,白色象征和平,五角星代表国家和民族的良好愿望,津巴布韦鸟是该国特有的标志,也是津巴布韦和非洲国家古老文明的象征;右侧为七道平行横条,黑色居中,向上下两边依次均为红、黄、绿色。黑色代表占人口多数的黑人,红色象征人民为争取独立而洒的鲜血,黄色象征矿产资源,绿色代表国家的农业。 津巴布韦人口1310万。黑人占人口的97. 6%,主要有绍纳族(占79%)和恩德贝莱族(占17%),白人占0.5%,亚裔约占0.41%。英语、绍纳语和恩德贝莱语同为官方语言。40%的人口信奉原始宗教,58%的人信奉基督教,1%信奉伊斯兰教。 津巴布韦自然资源丰富,工农业基础较好。工业制成品向周边国家出口,正常年景粮食自给有余,为世界第三大烟草出口国,经济发展水平在南部非洲地区仅次于南非,制造业、矿业和农业为国民经济的三大支柱。私有企业产值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80%。 工业门类主要有金属和金属加工(占总产值25%)、食品加工(15%)、石油化工(13%)、饮料和卷烟(11%)、纺织(10%)、服装(8%)、造纸和印刷(6%)等。农牧业主要生产玉米、烟草、棉花、花卉、甘蔗和茶叶等,畜牧业以养牛为主。耕地面积3328万公顷,农业人口占全国人口的67%,不仅粮食自给有余,享有南部非洲“粮仓”的美誉。津已成为非洲主要粮食出口国、世界主要烤烟出口国和欧洲鲜花市场的第四大供应商,农产品出口约占全国出口收入的三分之一。 津巴布韦旅游业发展快速,成为津主要创汇部门。著名风景点为维多利亚瀑布,还有26个国家公园和野生动物保护区。